调研之窗
加大投入促发展 精细服务创品牌 做好农村福利院精细化管理的体会--天门市皂市镇李场福利院院长 方正德
2014-10-16
皂市镇李场福利院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34亩,建筑面积2740平方米,固定资产300万元,可接纳100余名五保老人。现有院民79人,工作人员7名。20多年来,我们坚持“院民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强管理、重服务,在“精”字上做文章,在“细”字上下功夫,有效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双赢,得到了社会的赞许和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为做好精细化服务管理工作,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福利院整体水平
我们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镇财政补贴、社会捐赠、承包方垫资等多方面筹资办法,为福利院创优争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近几年,特别是福星工程建设以来,镇政府共筹集150多万元,为福利院新建了厨房、餐厅、娱乐文体活动场、沼气池、洗浴室;改造和装修了院舍、文化活动室、医疗室、理发室;新布景花卉、草坪、林木等,做到美化、亮化、硬化、绿化为一体,为入住院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是在生活设施上加大投入。我们以实施温暖工程为契机,为院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购置了空调、饮水机、蒸饭机、健身器等,进一步提升院民的生活设施。同时统一为院民更新了100余套床、床头柜、衣柜、桌椅等,配齐了垫被、床单、被套、凉席、电风扇、暖水瓶等生活用品,院民住的舒心,用得满意。
三是在生活标准保障上加大投入。除市拨福利院保障经费全额到位外,我们还将院办经济收入的60%用入改善和提高院民生活。今年下半年院民经费再次提高,院民生活标准为“十个二”:即一餐两样饭(干饭、稀饭),一餐两个菜(荤菜、素菜),一月两斤油,一月两斤肉,一月两斤鱼,一月两斤蛋,一月两斤豆制品,一月二十元零花钱,一年两百元医疗费,一年两套衣和被。此外,还在八个节日餐、生日餐和病号餐的基本上,进一步提升质量,由单一的米饭变为饮料、牛奶、豆浆、面包、蛋糕相结合,由肥肉变瘦肉、牛肉,由洋鸡蛋变土鸡蛋加皮蛋、咸蛋,由单纯的白鱼轮换才鱼、脚鱼,确保院民伙食花样多、份量足、油水厚、味道好、营养丰富。
二、加强规划管理,提升福利院服务质量
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始终以院民至上,服务第一,视院民为父母的服务宗旨,狠抓优质服务。
一是严格队伍管理。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充电,组织开展服务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每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三爱”:爱院、爱民、爱岗。在行动上具备“五个一”:一种不怕脏累的精神,一幅包容的姿态,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勤快的手,一张亲甜的嘴巴。在服务护理院民上,切实做到“五不”、“四送”、“三要”即: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烦、不怕难。送饭、送水、送菜、送药。态度要热情、说话要和气、服务要周到。把亲情服务渗透到对每个院民的管理环节中,用热心让老人忘掉自身命运的伤心,用苦心让老人体会过日子的顺心,用诚心让老人感受社会的关心,用真心使老人树立生活的信心,用爱心使老人下定长寿的决心。
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安全、卫生、财务、考勤、膳食等多项规章制度和五保对象台账、院民健康档案、院务日志等,用制度管人管事。把安全卫生管理放在首位,当作院民的铁义务、工作人员的钢责任来抓。在安全管理上采取了如下措施:1、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工作人员及院民的安全意识,形成全院重视安全,全员抓安全的良好局面;2、建立责任制度。院长负总责,管理人员包干负责,院民相互监督;3、常年抓好防火、防毒工作。冬季集中取暖,做到人走火熄,门窗通风防中毒,电源线路经常检修,严禁院民在宿舍内自设炉具生火,躺在床上抽烟,私拉电线。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入院;4、做好预防性工作。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院内危险的地点设置防护栏、挂上警示牌; 5、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节日食品在正规超市集中采购,日常食品定人签约按规送货,确保食品质量。餐饮用具消毒保洁,饮用水必须通过净水器,确保不出任何食物中毒事件; 6、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值班,有行为能力的院民协助,坚持24小时值班。明确值班责任,增强值班纪律。负责早清人晚查房,检查处理安全隐患,把安全事故化解在发生之前;7、严格执行院民外出走亲访友签名请销假制度。凡外出者,经当天值班员同意后,必须由本人亲友在登记本上签名后方可走人,回院后再销假,逾期未归者及时查明原因; 8、定期对院内进行安全和矛盾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和消除不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卫生保洁上,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根据福利院的建筑结构,合理划分生活区、活动区、生产区,各区域卫生保洁责任到人,做到无杂物、无异味、无死角;2、院民室内卫生由院民个人负责,无行为能力的由工作人员负责,每天清扫整理,做到床单被子叠放整齐,生活用品放置有序,达到干净、整洁、无异味;3、实行卫生评比激励机制。组织院民代表每星期检查评比一次,召集全体院民每月评选一次个人卫生先进和模范卫生区活动,并给予表扬和现金奖励。
三是实行民主管理。福利院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吸纳院民代表为成员,参与各项制度的修订与实施,推行阳光工程。在公示栏定期公开院务财务和考评结果等,接受院民监督。推行院民自治,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采取室长负责制,实行院民自治,以院民居住的单元宿舍为一个小单位,在单元房内指定一位有行为能力、责任强、卫生意识好、细心体贴的院民为室长,具体负责本单元房内8至10名院民的日常生活管理,室内环境卫生保洁,晨起床铺整理,人员思想工作等。该室长由院长直接管理,采取分级负责制,行使自治管理的责任与权力,并给予适度的资金补助。室长工作质量的好坏纳入院民零用钱考核范围,奖优罚劣,考核起线5元,激发院民参管的积极性,提高院民自身素质,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及难度。
四是亲情服务管理。院民性格各异,生理心理障碍不同,把体贴与关怀渗透到管理中。一方面正确引导,精心培育院民生活习性。院民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就让他们知晓并遵守有关的管理制度,帮助他们消除在家生活那种基本没有什么约束,生活自由散漫习惯,逐步养成符合福利院管理规范的生活习惯。院民张自德入院前在家帮人放养鸭,四处漂泊的野外生活,使其养成了无任何约束的油民习性,入院后,原来的生活习惯显然不能适应了,对此,我们召开院民欢迎会,把他与院民的距离彼此拉近,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食宿,发放生活用品,使其感受到福利院大家庭的温暖,安心福利院。再根据他爱好下象棋的特点,我们买来象棋供他与人娱乐,使其安身福利院。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充分发挥院民作用,通过发动身体较好的院民为生活困难的院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产生“服务于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利用院民长处,召集他们积极参与福利院管理,时时处处为福利院的建设与发展作贡献,形成“以院为家”的浓厚氛围。自建院以来,我院相继有17位院民在福利院中走完人生旅程。为切实减轻老人临死前的病痛、恐惧和不安,尽量满足老人临终前的未了心愿,我们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临终关爱服务工作,对每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我们制定了一套较完备的临终关爱服务工作规程:1、由一名工作人员和两名院民代表对象实行24小时陪护; 2、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对象提出的要求; 3、提供必要的医学护理,减轻或舒缓对象的疾病痛苦; 4、采取各种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安慰,以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5、结合本地风俗习惯,为去世老人办理文明、简朴的丧事。2012年12月,院民熊荣林中风病倒床上,工作人员谢金娥、林金兰、郑银娥三人轮流陪护、喂饭、洗衣、洗身、处理大小便,三位女性工作人员就这样陪护这位男性老人三个多月后,熊荣林老人非常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对此院民们深有感慨地说,“一银两金、服务细心,我们后半生有福份、放得心。”
三、突出快乐主题,培育福利院和谐氛围
五保老人心灵的慰藉更是不可懈怠。我们通过开展丰富的院内娱乐活动,想方设法为院民带来欢乐,千方百计为院民送上愉悦,让入住院民始终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始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爱意。
一是创造条件,让“乐”于院民。我们设立了专门的活动中心,配置了电视机、DVD、录像机、订阅报刊、杂志、画册,购买了棋牌、麻将、乐器等,节假日组织开展自编自演20多个文艺节目活动,让院民们在自娱自乐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快乐生活每一天。
二是创新特色,还“家”于院民。福利院推行了“生日餐”、“节日餐”等特色活动;加强了老人们的健康护理工作,登记院民健康卡,做到小病急治,大病重治;注重关心院民的情感需求,让有了感情的院民喜结良缘、相依相伴、互相照顾,使院民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
三是回归本色,找“事”于院民。为了消除院民失落感,保持劳动本色,同时增加福利院积累,我们开辟农业生产基地15亩、猪舍8间、鱼池5亩,带领院民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我们的工作体会是:服务是促进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让服务走在管理的前边,让服务成为管理的润滑油、催化剂,才能使得管理顺畅自然、和谐有序。管理如船,服务如水,只有将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才能跟着水涨船高,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快速前行。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理念,以管理规范化、供给标准化、院内田园化、服务宾馆化,着力营造老年幸福家园。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福利院整体水平
我们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镇财政补贴、社会捐赠、承包方垫资等多方面筹资办法,为福利院创优争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近几年,特别是福星工程建设以来,镇政府共筹集150多万元,为福利院新建了厨房、餐厅、娱乐文体活动场、沼气池、洗浴室;改造和装修了院舍、文化活动室、医疗室、理发室;新布景花卉、草坪、林木等,做到美化、亮化、硬化、绿化为一体,为入住院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是在生活设施上加大投入。我们以实施温暖工程为契机,为院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购置了空调、饮水机、蒸饭机、健身器等,进一步提升院民的生活设施。同时统一为院民更新了100余套床、床头柜、衣柜、桌椅等,配齐了垫被、床单、被套、凉席、电风扇、暖水瓶等生活用品,院民住的舒心,用得满意。
三是在生活标准保障上加大投入。除市拨福利院保障经费全额到位外,我们还将院办经济收入的60%用入改善和提高院民生活。今年下半年院民经费再次提高,院民生活标准为“十个二”:即一餐两样饭(干饭、稀饭),一餐两个菜(荤菜、素菜),一月两斤油,一月两斤肉,一月两斤鱼,一月两斤蛋,一月两斤豆制品,一月二十元零花钱,一年两百元医疗费,一年两套衣和被。此外,还在八个节日餐、生日餐和病号餐的基本上,进一步提升质量,由单一的米饭变为饮料、牛奶、豆浆、面包、蛋糕相结合,由肥肉变瘦肉、牛肉,由洋鸡蛋变土鸡蛋加皮蛋、咸蛋,由单纯的白鱼轮换才鱼、脚鱼,确保院民伙食花样多、份量足、油水厚、味道好、营养丰富。
二、加强规划管理,提升福利院服务质量
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始终以院民至上,服务第一,视院民为父母的服务宗旨,狠抓优质服务。
一是严格队伍管理。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充电,组织开展服务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每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三爱”:爱院、爱民、爱岗。在行动上具备“五个一”:一种不怕脏累的精神,一幅包容的姿态,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勤快的手,一张亲甜的嘴巴。在服务护理院民上,切实做到“五不”、“四送”、“三要”即: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烦、不怕难。送饭、送水、送菜、送药。态度要热情、说话要和气、服务要周到。把亲情服务渗透到对每个院民的管理环节中,用热心让老人忘掉自身命运的伤心,用苦心让老人体会过日子的顺心,用诚心让老人感受社会的关心,用真心使老人树立生活的信心,用爱心使老人下定长寿的决心。
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安全、卫生、财务、考勤、膳食等多项规章制度和五保对象台账、院民健康档案、院务日志等,用制度管人管事。把安全卫生管理放在首位,当作院民的铁义务、工作人员的钢责任来抓。在安全管理上采取了如下措施:1、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工作人员及院民的安全意识,形成全院重视安全,全员抓安全的良好局面;2、建立责任制度。院长负总责,管理人员包干负责,院民相互监督;3、常年抓好防火、防毒工作。冬季集中取暖,做到人走火熄,门窗通风防中毒,电源线路经常检修,严禁院民在宿舍内自设炉具生火,躺在床上抽烟,私拉电线。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入院;4、做好预防性工作。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院内危险的地点设置防护栏、挂上警示牌; 5、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节日食品在正规超市集中采购,日常食品定人签约按规送货,确保食品质量。餐饮用具消毒保洁,饮用水必须通过净水器,确保不出任何食物中毒事件; 6、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值班,有行为能力的院民协助,坚持24小时值班。明确值班责任,增强值班纪律。负责早清人晚查房,检查处理安全隐患,把安全事故化解在发生之前;7、严格执行院民外出走亲访友签名请销假制度。凡外出者,经当天值班员同意后,必须由本人亲友在登记本上签名后方可走人,回院后再销假,逾期未归者及时查明原因; 8、定期对院内进行安全和矛盾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和消除不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卫生保洁上,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根据福利院的建筑结构,合理划分生活区、活动区、生产区,各区域卫生保洁责任到人,做到无杂物、无异味、无死角;2、院民室内卫生由院民个人负责,无行为能力的由工作人员负责,每天清扫整理,做到床单被子叠放整齐,生活用品放置有序,达到干净、整洁、无异味;3、实行卫生评比激励机制。组织院民代表每星期检查评比一次,召集全体院民每月评选一次个人卫生先进和模范卫生区活动,并给予表扬和现金奖励。
三是实行民主管理。福利院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吸纳院民代表为成员,参与各项制度的修订与实施,推行阳光工程。在公示栏定期公开院务财务和考评结果等,接受院民监督。推行院民自治,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采取室长负责制,实行院民自治,以院民居住的单元宿舍为一个小单位,在单元房内指定一位有行为能力、责任强、卫生意识好、细心体贴的院民为室长,具体负责本单元房内8至10名院民的日常生活管理,室内环境卫生保洁,晨起床铺整理,人员思想工作等。该室长由院长直接管理,采取分级负责制,行使自治管理的责任与权力,并给予适度的资金补助。室长工作质量的好坏纳入院民零用钱考核范围,奖优罚劣,考核起线5元,激发院民参管的积极性,提高院民自身素质,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及难度。
四是亲情服务管理。院民性格各异,生理心理障碍不同,把体贴与关怀渗透到管理中。一方面正确引导,精心培育院民生活习性。院民进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就让他们知晓并遵守有关的管理制度,帮助他们消除在家生活那种基本没有什么约束,生活自由散漫习惯,逐步养成符合福利院管理规范的生活习惯。院民张自德入院前在家帮人放养鸭,四处漂泊的野外生活,使其养成了无任何约束的油民习性,入院后,原来的生活习惯显然不能适应了,对此,我们召开院民欢迎会,把他与院民的距离彼此拉近,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食宿,发放生活用品,使其感受到福利院大家庭的温暖,安心福利院。再根据他爱好下象棋的特点,我们买来象棋供他与人娱乐,使其安身福利院。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充分发挥院民作用,通过发动身体较好的院民为生活困难的院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产生“服务于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利用院民长处,召集他们积极参与福利院管理,时时处处为福利院的建设与发展作贡献,形成“以院为家”的浓厚氛围。自建院以来,我院相继有17位院民在福利院中走完人生旅程。为切实减轻老人临死前的病痛、恐惧和不安,尽量满足老人临终前的未了心愿,我们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临终关爱服务工作,对每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我们制定了一套较完备的临终关爱服务工作规程:1、由一名工作人员和两名院民代表对象实行24小时陪护; 2、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对象提出的要求; 3、提供必要的医学护理,减轻或舒缓对象的疾病痛苦; 4、采取各种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安慰,以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5、结合本地风俗习惯,为去世老人办理文明、简朴的丧事。2012年12月,院民熊荣林中风病倒床上,工作人员谢金娥、林金兰、郑银娥三人轮流陪护、喂饭、洗衣、洗身、处理大小便,三位女性工作人员就这样陪护这位男性老人三个多月后,熊荣林老人非常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对此院民们深有感慨地说,“一银两金、服务细心,我们后半生有福份、放得心。”
三、突出快乐主题,培育福利院和谐氛围
五保老人心灵的慰藉更是不可懈怠。我们通过开展丰富的院内娱乐活动,想方设法为院民带来欢乐,千方百计为院民送上愉悦,让入住院民始终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始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爱意。
一是创造条件,让“乐”于院民。我们设立了专门的活动中心,配置了电视机、DVD、录像机、订阅报刊、杂志、画册,购买了棋牌、麻将、乐器等,节假日组织开展自编自演20多个文艺节目活动,让院民们在自娱自乐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快乐生活每一天。
二是创新特色,还“家”于院民。福利院推行了“生日餐”、“节日餐”等特色活动;加强了老人们的健康护理工作,登记院民健康卡,做到小病急治,大病重治;注重关心院民的情感需求,让有了感情的院民喜结良缘、相依相伴、互相照顾,使院民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
三是回归本色,找“事”于院民。为了消除院民失落感,保持劳动本色,同时增加福利院积累,我们开辟农业生产基地15亩、猪舍8间、鱼池5亩,带领院民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我们的工作体会是:服务是促进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让服务走在管理的前边,让服务成为管理的润滑油、催化剂,才能使得管理顺畅自然、和谐有序。管理如船,服务如水,只有将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才能跟着水涨船高,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快速前行。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理念,以管理规范化、供给标准化、院内田园化、服务宾馆化,着力营造老年幸福家园。
调研之窗
- 天门市市长庄光明调研民政工作
- 天门市领导集中调研民政等社会民生工作
- 天门市委副书记庄光明调研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 天门市市长吴锦调研灾后重建工作
- 天门市市长吴锦调研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工作
- 省委书记李鸿忠到天门市调研抗灾救灾工作
- 天门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徐荣调研督导运用大数据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核查工作
- 天门市委书记柯俊、市长吴锦等集中调研2016年民政工作思路
- 天门市市长吴锦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 省民政厅督导组调研督导天门市民政工作
- 天门市委书记柯俊专题调研民政工作
- 天门市社会福利院办公室主任刘红兵:福利院里的“贴心人”
- 天门市市长吴锦调研民政工作
- 天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杰到民政局调研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
- 天门市委书记柯俊调研福利养老机构食品安全工作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杰到皂市慰问困难群众